2015 社群推廣觀察分析報告

這是 OCF 要在 12/6 前繳交給 CCTW 的報告,內容是針對 2015 下半年由 CCTW 委託 OCF 執行的一系列社群推廣活動,各位社群朋友們可以在底下寫回饋意見給專案相關人員參考,前面正文的部分會由 OCF 撰寫~

正文

為什麼池塘沒有足夠的魚?

  • 2015 創用CC社群推廣觀察分析報告
  • 楊孝先/文

    社群發展是「台灣創用CC計畫」跟「開放文化基金會」(http://ocf.tw/) 於2015下半年的合作項目之一,最初雙方對此項目之認知具有相當差距,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,經過多次討論始擬定融合彼此期待之目標。這份報告不以量化產出為滿足,亦非溢美執行成果之言,旨在詳實記載此項目實際執行時遭遇之困難與挑戰,期以此為後續方向修正之參考,以下陳述架構將依賽門・西奈克(Simon Sinek)之黃金圈理論 [1],以「為什麼、怎麼做、做什麼」為序分別說明。 

    社群為何產生,又將走向何處?

    以合作雙方的原始初衷而言。在中央研究院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執行的「台灣創用CC計畫」,是基於因應創用CC演講邀約的實用目的下發展社群 [2],也就是希望未來講師能來自使用者社群,但由於並不熟悉社群運作,也不是適合經營社群的主體,因此尋求第三方「開放文化基金會」的協助,而後者看法則由過往經驗出發,將社群比擬為包含池塘、飼料、魚的生態系,為顧及日後生態系生生不息之自行延續繁衍,必須先建立一個能自行運作的在地創用CC社群環境(池塘),初期透過提供通用教學/學習資源(飼料投放),提升第一批參與者之素養,在各類型參與者陸續加入之後,就有一定機會於其中篩選培訓合格講者(魚)。

    不難理解的是,出發點不同即需調適,這本身就不是件容易的事,更何況組織內外存有之文化差異,但或許雙方在溝通過程中,都小覷了網際網路內在本質造成的衝突。長期以來執行「台灣創用CC計畫」的資創中心,素以中研院正式組織之嚴謹方式行事,且身為 Creative Commons 總部官方合作機構,因而在各方面,例如文件撰寫、審核,繼而發布,均呈現一種中央階層式之從屬關係,但網路的特性是去中心化的節點互相連結,因為各種原因聚合於線上之群眾,個體相互之間的關係鬆散,其「協作」行為與正式組織慣常採用之「合作」是不同的概念 [3],前者不需要任何人的同意就可以進行,即便有共識需要也是由群體共同決定,而後者則須於各個階段取得上層核可或層級間共識。

    正因為如此,網路社群之協作,不受限於任何社群外管理單位之約束,但也難以因應特定產出與品質之要求。不需要盡善盡美甚至粗糙殘缺,但歡迎眾人動手修正,「儘早釋出,經常釋出(release early, release often)」[4] 成為開放文化社群普遍接受之原則,懂得社群運作的邏輯,則可以結合參與者需求,激發、引導社群產生所欲之成果,然而,這和傳統合作單位間設定產出標的之作法,是互相扞格的,後者雖然比較具體,但只求結果而輕忽過程,則有可能在執行過程中偏離原意,也容易導致結果是被「製造」出來。

    目的直接影響手段分析,以產生講者為目的來發展社群的問題在於,人們參與創用CC社群的理由各異,但一般來說,絕少有人在一開始就有成為台灣創用CC講者的動機,在未有進一步貢獻的動機與興趣之前,「台灣創用CC計畫」的目標不易直接投射於使用者,更因怕嚇退參與者而難以明言,舉辦活動皆需另覓主題,造成執行時說與不說、說多少的尷尬,原由一開始就無法交待清楚,自然難以鼓動人心,而創用CC生態系的芻議則受限於時間,由於社群養成並非一朝一夕,而講者培育更須經由一定程序,其於理想狀態下須經由摸索、測試方能確定,更別說加上時時面臨協調折衝的耗損。

    其次,正式合作的推力,全然來自合作雙方,社群在發展過程中被正確性、標準化、官方核可等觀念層層保護,但同時也限制了其自發性運作以及自我修正的能力,得到同意才能行動,否則與官方無關的想法,透過反覆操練而深植人心,經由正式合作達成具體標的後,容易在參與者間形成此事已劃下句點的印象,若要打破這種告一段落的念頭,勢必得再給出繼續下去的理由,只不過,原先的正式計畫及/或專案不復存在,社群該如何持續運作呢?以實際情況來看,雖本期合作即培育出一定數量之講者,但無論其負擔講者義務的意願高低,都不足以成為繼續營運社群的理由。

    培育勉力而為,發展未竟全功

    理想上,一個追求突破、開創新局的計畫,應該要跨越既有的藩籬,聚焦於未來的發展。不僅於定位,也要在制度上容忍、接納與過去迥異的設計,因此這類計畫通常是在資源確立後,賦予執行者獨立權限。上述條件既不可得,就必須在不背離既有框架太多的現實下運作,甚至在明知不可為的狀況下齟齬前行,這樣的背景也使得雙方首年的合作至多僅具有試行效果,這在儲備講者的諸多意見也可以看得出來。

    首先要說明的是,頭銜雖沒有決定成敗的魔力,但至少可讓冰冷的詞彙更為友善,具有為其增添一些溫度的效果,而接納來自社群的提議,則讓決策本身增加了重量。ETBlue 是位非常積極、貢獻良多的社群參與者,本應是數一數二之大使人選,因此,她的意見真實地反映社群普遍的擔憂。

    實際上,大使的任務是推廣創用CC讓各界認識,而不應該被當作解決各方疑難雜症的大師,解釋不清而讓大使候選人產生誤會,責任歸屬當然在培育講者的我們,但需要注意的是,一來這與目的怎麼說的尷尬有關,再者,過程參與更多反而更加重疑慮,這就不得不提官方在製作標準教材的堅持上,的確容易讓社群參與者卻步,而誤認為一旦自己成為大使在外推廣,自己的說法/說帖也要通過同樣嚴格的正確性檢驗,並且沒有回答不知道再尋求答案的空間。

    這不僅僅是社群的意見,也是我們的看法。現狀下,略知或更懂創用CC的族群與開放文化社群高度交集,最早的構想是能伴隨社群發展,將創用CC推廣到其他領域,但試行時間的限制,使得過程不得不經一定程度壓縮,更由於各種社群回饋皆須與官方再協商,不僅反應時效降低,也易折損參與者動力,換言之,若連開放文化社群參與者都不感到舒適,遑論其他族群的適應。這點也可以從社群參與者自發性的聚會名稱看得出來,具有些許玩笑成份,但也有幾分真實的「勉強會」(大使候選人讀書/討論會)正說明了這種狀況,最終形成官方教練(mentor)也覺得累的趕進度局面。

    信任群眾智慧,社群自有出路

    目前社群尚未充分發展,在採用的各個管道之中,屬於社交網路服務的 Facebook 粉絲專頁與 Twitter,只有官方發布貼文及以訊息問問題的用途,內容廣泛但尚未建立足夠追蹤者關聯性,無法促進追蹤者主動關心,也因此欠缺互動。通訊服務 Slack 則是開設於開放文化基金會的頻道,主責大使培育相關之內部聯繫,本非開放之社群,唯有 Google 網上論壇的 CCTW General 群組是公開討論區,但亦只能吸引少數族群(如參與實體聚會者)之接觸。

    儘管如此,在真正以社群為核心的發展模式中,給予足夠的理由作為支點之後,要以哪些事達成目的其實不需過度操心,重點是信任群眾有自決的能力。例如社群參與者 @shangkuanlc 的 hashtag 提議與後續討論就很有價值,由於其可跨服務、頁面串連的特性,很有可能突破現有做法疆界。

    這個意見是針對(儲備大使團)讀書會所提出,讀書會本就是社群自發產生的聚會,反映出有需要時社群會自己找出做法,但無論實體或線上,所有社群都是來來去去,可能一陣子較忙就不怎麼參與,一陣子有空又積極參與,官方的緊迫時效反成參與者疲乏的催化劑,然此牽涉官方決策,社群無法置喙而暫時無解。

    最後,經由前述 ETBlue 意見的啟發,關於如何找到關鍵參與者,讓日後社群運作得以開展,不見得要自行舉辦聚會,嘗試參與其他聚會或許是更符合成本效益的做法,例如 g0v 的黑客松 [7] 就是很適合的對象,由於其絕大部分非程式碼的產出都採用創用CC授權,而參與者卻不一定了解如何選擇,此時,「創用 CC 駐 g0v 大使」(若有)就會有莫大的發揮空間,無論是活動前的解說,或是活動中的短講都可以名正言順的安排。

    就像創用CC以創作激發創作的理想,社群發展的做法透過時時激盪而調整,這點從各項回饋意見都促進後續討論與更多想像就可以證實,因此,保留部分權利,其餘交給社群,才是更有機會換來多贏局面的長久經營之道。

    [1] 賽門・西奈克:偉大的領袖如何鼓動行為 | TED Talk : https://www.ted.com/talks/simon_sinek_how_great_leaders_inspire_action?language=zh-tw

    [2] 莊庭瑞:台灣創用CC計畫的下一步 http://creativecommons.tw/in-depth/1130

    [3] 唐鳳:開源協作,改造社會 - vTaiwan 虛擬世界研習會 20150209 https://youtu.be/_58Y2EoZemU?t=27m42s

    [4] Eric Steven Raymond: The Cathedral and the Bazaar http://www.catb.org/~esr/writings/cathedral-bazaar/

    [5] 大使一詞是受到社群參與者 @shangkuanlc 的啟發,因其表示對 evangelist(另一個曾考慮用來替換「講者」之詞)感到困惑之後的回饋,由於與官方最初構想一致而獲採用,實質上指的就是「講者」。

    [6] 包含此意見之所有引述意見,皆來自「2015 社群推廣觀察分析報告」hackpad 之社群意見回饋區 2015 : 社群意見回饋區

    [7] 見「關於 g0v 黑客松」 https://g0v.tw/zh-TW/actinfo.html

    相關連結

    社群意見回饋區

    綜合意見

    ET: (TL;DR: 讓大使 focus 在自己i原本的專業領域來發揮,這事才會做的更有願又有力,我一點都不想當什麼「創用 CC 大使」,但很樂意當「創用 CC 駐 g0v 大使」)對於不是法律專業背景的人來說,要成為一個像誠夏一樣可以應付各種演講場合的 CC 講者,不僅困難,也缺乏動力。連 bob 對台大開源社同學講 CC 都可以不斷被問倒,我們這些外行人當然更不想去自取其辱啊... 雖然大家都說沒關係不知道就說不知道就好了,但所謂官方認可的大使如果被問問題有一半都說不知道,不僅講員自己很囧,從聽眾的角度來看也會覺得非常無厘頭吧?個人感覺是,與其要我硬著頭皮去當一個可以處理各種五花八門演講邀約的講者,不如幫助我在自己喜歡、熟悉、擅長的領域中,成為其他同伴和 CC 授權之間的橋樑,對我來說才是可行、且有動力進行的。比方說,要我對學校老師講 CC 我可能不知從何切入,但要我對 g0v 設計師們講 CC 我完全知道他們的痛點在哪裡,而且我自己平常就在經歷跟他們一樣的事情,所以不用特別去分析聽眾的需求,就可以準備出真正對聽眾有切身幫助的內容。就像再生紙他的演講主題,也是會繞著維基百科或他服務的 NGO 等。結論是,往後如果有類似的培訓計畫,希望可以讓大使 focus 在自己原本的專業領域,比方說,不是一個包山包海的「創用 CC 大使」而是「創用 CC 駐 g0v 大使」「創用 CC 駐 wikimedia 大使」「創用 CC 駐 COSCUP 大使」... 之類的,等一兩年過去,我們對自己專業領域中的 CC 授權議題已經很熟悉了,也許可以順便跨到其他領域去給 talk,但千萬不要從一開始就推我們去直接打 boss,挫折感真的很高...

    關於社群聚會

  • 好愛聚 1
  • 好愛聚 2
  • 好愛聚 3
  • 好愛聚 4
  • 關於線上平台

  • Slack
  • ET: (TL;DR: 寄生 OCF slack 好像不是長久之計,但目前沒想法)目前 IM 寄住在 OCF 的 slack,由於 OCF slack 還不是一個完全開放的 IM 管道,用途可能也不止於 CCTW 專案,還是以 OCF 為主,所以邀請人的時候就很多顧忌,但要 CCTW 獨立開一個 slack org 也不曉得是否成氣候,加上 CC 社群橫跨教育、設計、資訊、政府、NGO、企業... 這麼多不同性質的領域,感覺跨越各族群的最大公約數,應該還是 mailing list 吧,slack 只是其中一小撮宅人聚集的地方... w

  • Google Groups
  • ET: (TL;DR: 所謂的「CCTW 社群」實際上其實是「CCTW 與它服務的各種社群」)可能各種社群 mailing list 實在太多了,發通知時 CCTW-general 常常被遺忘 XD 又,或許所謂的 CC 社群應該是由各領域的 CC 大使去跟各種不同領域的社群做橫向連結、把 CC 的資訊轉發到各自的社群去,而 CCTW-general 扮演的角色不是整個 CC 社群的交流平台,是對 CC 授權高度感興趣的人散播 CC 資訊的上游。畢竟現在社群大爆炸,大家平常光自己領域的社群的信件都看不完,沒特別動力的話真的不會來注意這 mailing list...

  • Facebook pages / groups
  • ET: (TL;DR: CCTW 的 SNS 無法分眾,所以不吸引人)老實說我都沒在看(被毆)主要是因為 CC 牽涉到的主題實在很廣泛,facebook fans page 的內容其實大部分是我沒興趣的,所以很容易自動無視...

    ET: 突然想到其實CC還蠻適合走OCF模式的,OCF是各社群各專案坑主自己負責,單純金流的部分過OCF,CC就有點像是把OCF的金流抽換成授權

  • Twitter
  • 關於大使培訓

  • 官方教材
  • ET: (TL;DR: 教材不應 top down,應 bottom up 讓大家參與製作)現在的官方教材是用一種很 top down 的方式在製作,過程中沒有開放大使們參與,所以我們大使看到教材的時候,它是一個去除討論脈絡的成品,其實很難從這個成品再反推回去理解為什麼哪些地方要這樣設計、詮釋的範圍邊界在哪邊,加上不同大使們各自的腦補以後,可能每個人接收的資訊又更不一致了。往後還有類似培訓機制的話,希望可以規劃成直接將製作教材的過程納入培訓的一部份,讓大家可以早期就用 bottom up 的方式參與,也就不用晾在旁邊苦等官方教材完稿、或者等到官方教材出現後硬著頭皮趕工惡補了。

  • 培訓 SOP
  • ET: (TL;DR: 這次要我們一個月變大使,太趕,所以我 quit 了)目前(11/25)為止還沒看到官方 SOP 的定稿,所以先以大使們自己訂的野生 SOP 來說好了,其實即使我們自己訂的項目,我自己也都無法達成,根本不敢上台去亂唬爛。一個月的時間實在太趕了啦,我準備自己的演講都要兩個月了欸 w

  • 讀書會
  • ET: (TL;DR: 這次要我們一個月讀完書,太趕,期望半年)讀書會有 mentor 陪我們感覺效果真的很不錯,有人可以及時討論、釐清,比自己在家悶著頭苦讀有效率很多 XD 不過每週一次真的太疲乏了,簡直像是在上班開每週例會一樣,雖然我在放假中但也是有自己的事情要處理,每個禮拜剛參加完好愛聚又要讀書會,又累又煩,每次都準備不及硬著頭皮參加然後草草了事,超沒成就感,到最後實在很不想參加。之後還要讀書會的話,我覺得一個月一次最剛好,不然起碼兩週一次。然後,用下班閒暇時間讀書的話一個月根本不可能讀完,真心希望起碼給我們半年時間可以邊讀書邊做投影片~